🍇旻瑚的灵修笔记

报道|以“共治共建共享”实现“乐活乐享乐创” ——花园里·家门口养老服务站(民政服务站)的服务在身边

最近写了一篇社会工作的报道,算是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吧,略微累积了浅薄的社区工作经验,分享在此。

————

以“共治共建共享”实现“乐活乐享乐创”:花园里·家门口养老服务站(民政服务站)的服务在身边

在老龄化社会深度发展的背景下,淮海中路街道创新打造的“花园里·家门口养老服务站(民政服务站)”,通过系统性培育俱乐部兴趣小组、激发老年群体内生动力,探索“服务供给-价值创造-代际融合”的社区养老新路径。运营以来生机勃勃的实践表明:以兴趣共同体为载体的养老模式,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与生活幸福感,通过新型养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,实现“服务在身边”。

一、实体化运作奠定服务根基

自从今年1月开放以来,服务站已构建起三级服务体系:基础服务层的微日托提供托位服务,微助餐倡导乐活有机、美食课程,拓展服务层形成电吹管乐公益培训、八段锦和十八法练习、健康讲座、钟表维修等常态化项目,个性服务层通过培养爱心志愿者、发挥邻里互助的特点,以“小老人”志愿者帮助“老老人”,满足老年人们的差异化需求。实体服务的扎实推进,为“享老俱乐部”培育奠定了信任基础。

二、兴趣共同体激发自治活力

通过精准需求调研与渐进式孵化,服务站已逐渐培育4大“享老俱乐部”,形成10余种兴趣小组:

文化娱乐俱乐部:电吹管乐队开展公益培训,首期已形成10人固定班底的兴趣小组,有望一期培训结束后,乐队独立表演曲目;棋牌活动、旅游分享小组的老人们,定期举办娱乐活动,使老人们焕发活力,养老服务站生机勃勃;

健康促进俱乐部:八段锦、十八法小组的户外晨练,有效使用坐落在花园公寓独特的“花园里”环境优势,发展出因地制宜的适老化健身;固定的节气类健康讲座、认知障碍培训课程、辅具使用教学示范、老中医面对面问诊,形成了健康小组,促进老人对康养生活的科学关注与提升;

技能共享俱乐部:厨艺小组共同尝试使用有机健康食品,研制低糖美食配方,吸引老人们群策群力参与,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进一步促进身体健康;手工小组的活动,又吸引老人进入手工作坊的学习模式,不仅为生活增加乐趣,促进大脑和身体活力; 互助服务公益团:公益团邻里互助小组,爱心人士捐赠药膏、爱心企业代表人捐赠有机食品、爱心“小老人”帮助百岁老人,探索形成养老互助循环,积极发展助人自助的“活水型”社区。

三、内生型发展催生社区价值

现有“享老俱乐部”正显现多重衍生效应:管乐骨干自主组建教学帮扶队,渐渐带动摄影小组掌握活动记录技能,同时激发数智小组对AI学习的浓厚兴趣;八段锦小组与社区医疗机构深入互动,寻找医养结合课程,同时吸引周边社区居民的参与;随着手工小组技艺与审美的提高,吸引社区周围花店,催生花艺小组;厨艺小组带来有机健康食品、新一代智能厨房设备等“银龄伙伴”机构进入社区,形成社会资源与社区服务的有效联动。

这种“兴趣培育-能力提升-价值反哺”的演进路径,使老年人从服务对象转变为价值创造主体,成为花园里的“家理人”。同时,叠加社会救助、儿童福利、慈善、残疾人福利、就业援助等民政服务功能,拓展并提升服务范围,也将服务对象拓展到全人群服务,并逐步带动亲子互动、代际融合的社区服务。

四、招募更多社区达人

为深化兴趣共同体建设,现启动“家理人”专项招募计划:

1.招募社区达人:欢迎有志于社区服务、具有一技之长的社区达人共同参与花园里社区的共建共享,共创“孝亲敬老”的良好社区氛围;

2.招募志愿者:服务社区,服务他人,发挥志愿者精神,建立“达人领衔-小组自治-资源融合”模式,支持“享老俱乐部”的运营自主;

3.招募兴趣小组成员:期待更多退休老人、兴趣成员报名参加我们的各种享老俱乐部,乐享“退而不休”的快乐生活。

让我们共同延伸养老服务的价值边界,让每个老年人都能绽放“第二人生”的光彩,使得社区居民们切实享受到服务在身边。

我是旻瑚,这是我的 灵修笔记, 欢迎您使用 邮箱订阅 💗

Thoughts? Leave a comment